“傳媒是社會的良知,人類的道義。”走進河北傳媒學院,由翟志海先生制定的校訓大字在秋陽下熠熠生輝。建校之初,學院就把辦學定位確立為“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價值理念的傳媒藝術類人才”。多年來,該校注重文化育人,培根鑄魂篤行,取得良好成效。
“一帶一路”文化廊橋、反映中國革命傳統的南湖和紅船、紅色媒介發展史長廊……在建構紅色文化場景方面,河北傳媒學院可謂不遺余力。這些“花大價錢”建造的景觀帶,成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場。
一年一度的傳媒藝術節、紅歌賽等已成品牌。紅色經典朗誦、“奮斗的青春”大講堂、“不忘初心,緊跟黨走”團日活動、“中國夢,我的夢,奮斗故事會”等活動,均深受學生歡迎并吸引學生積極投身其中。
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學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。我們深刻認識到,以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奮斗精神是關鍵所在,必須全方位、無死角、持之以恒抓實抓好。”學院黨委書記宋思潔認為,引導師生自覺抵制低俗文化侵襲,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唱響紅色主旋律、傳播正能量,是高校育人工作題中之義。
據介紹,近三年,該校師生編創或參與的勵志電影《旗》、大型話劇《尋找李大釗》、兒童劇《小兵張嘎》、舞蹈《中國夢·太行情》等節目,使學生深受教育,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。其中,多個項目分別榮獲“五個一工程獎”、舞蹈“荷花獎”、電影“金雞獎”、中宣部藝術基金獎等國家級大獎。
“把學生推到舞臺上,把舞臺搭在社會上。”這是該校辦學特色,也成為激勵青年學子篤行勤學、勇于創新的重要抓手。“舞臺有多種,既有社會實際演出的舞臺,也有實習實踐的舞臺,還有校內各種活動、學習、生活的舞臺。這些都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、形成正確‘三觀’的舞臺。”院長李錦云對此有深入思考。
走進石家莊市夕陽紅老年公寓、深州市五保孤寡老人中心處送溫暖,發起“愛心助學圓夢行動”,為盲童錄制有聲讀物、義賣義演,奔赴貧困山區支教……青年大學生投身公益實踐活動,用所學專業扶弱濟困。幾年來,該校師生百余次公益活動遍布全省,青春之花絢麗綻放。
2017年,河北傳媒學院又開始推行一項新舉措:“終身教育命運共同體”簽約行動。每名學生在畢業時選擇一位老師作為終身導師。學校、老師、學生、家長共同簽訂協議形成“終身教育命運共同體”,促進師生之間共同進步、共同發展、共同實現人生價值。